近日,信宜法院成功调处了一起因雇主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引发的劳务纠纷。在承办法官的 耐心调解和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压力下,被告余某向18名农民工足额支付了欠款10多万元,众原告因此撤回起诉,双方握手言和。 去年10月,信宜市的农民工李某等18人陆续到该市白石镇的一家毛织厂做工。当时,李某等人与工厂老板余某经过协商约定:由余某向每个农民工出具一张签单作为凭据,以按件计算月工资,农民工领取工资后由双方在单据上签名或按印作证。刚开始的几个月,工厂都能按月发放工资,可后来老板余某却以产品卖出,买方东莞某厂家未能按时划款为由,拒绝向李某等18人支付5个月共计10多万元的工资。农民工们因工资没有着落,导致生活困难。工人中有3人来自外省,由于没能结算到工资,连最基本的生活、住宿均成困难。迫于无奈,今年8月李某等18人将余某作为被告诉至信宜法院,请求判令其支付拖欠的劳务工资合计共10万多元。 “绿色诉讼通道”帮农民工维权 受理案件后,信宜法院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此案若不及时有效处理,农民工们将会有过激行为发生,到时后果将不堪设想。该院主管领导立即批示,要求加大力度对案件进行庭前调解,尽量用最快的速度帮助农民工维权。由于考虑到农民工当事人经济条件较差、诉讼能力相对较弱、维权心理迫切等问题,该院立即为农民工开通了“诉讼绿色通道”,简化相关立案手续,并减免相关诉讼费用。随后,承办法官立即与18位农民工见面了解情况,及时做好当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情绪安定下来。后承办法官马上来到老板余某所在工厂,向被告释明相关法律法规,细致地向其阐述双方之间的因劳动报酬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督促其筹集资金,自觉履行义务。但余某虽承认欠薪,但是以工资额、工作时间与事实不符、无钱给付等种种理由为托词拒绝支付工人工资。 法官情法并施圆满解决劳务欠薪纠纷 为了打开案件解决的突破口,承办法官根据原告方的申请将余某的银行存款进行冻结。该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之后,余某的态度有所改变,主动与法院联系,要求协商解决纠纷。为了尽快化解纠纷,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承办法官再次与余某联系,多次通过电话联络和当面沟通的方式,加强对余某及其家属的说理析法。法官向其耐心细致地解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说明农民工的实际困难,并采用案例疏导法等方式使其明确应承担的责任。通过法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做调解工作,被告的心结终于被解开,承诺两天内付清全部欠款。两天后,当18名原告足额领到拖欠已久的工资时,欣然撤诉并与被告握手言和。农民工们领到自己的工资时对法官感激不已,连连感谢。至此,该起农民工劳务欠薪纠纷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刘艳 杨洪波 陈严)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