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生活
人物
基层
商讯
企业
农业
教育
财经
文体
房产
美食
美景
风情
论坛
电白区地势背山面海,南部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拥有漫长..
信宜市是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也是粤西唯一的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市森..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的发展也反映了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过程。岭南地区..
财经
如椽巨笔写辉煌(图)
2008-12-18 08:47:49  来源:名升网 【 繁体】 评论:0

——改革开放30年茂名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丘立贺 摄

  30年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推开尘封已久的国门,由此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南方油城茂名,和着时代的节拍,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广东的一分子,茂名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创了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民生大改善的大好局面。目前的茂名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0年的改革开放,茂名从一个工矿城市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等城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全国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和“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称号,正朝着美丽的现代化海滨城市迈进。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

  入夜,茂名市中心的油城五路、人民路、光华路……霓虹灯五光十色,灿烂一片。街道两旁商店装潢时尚,橱窗明亮,商店直到夜里10点多还未打烊。人行道上的男男女女,衣着漂亮,脸露笑容。

  出租车里,带着四川口音的司机告诉记者,在茂名打工已有10年了。他说茂名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热闹,出租车一直到清晨三四点还有生意。

  然而,30年前的茂名,只是“两条马路(油城路、红旗路)一幢楼(百货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几只猴”,城内房屋简陋,纸糊墙壁;道路狭小,车辆稀少;台风过处,瓦片飞舞。

  30年的改革开放,我市农业、工业、商业、贸易,从每个人到整个城市,都在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震撼。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社会,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完全是爆炸式的巨变。30年里,我市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GDP三十年增长31.3倍,年均增长12.6%。惊人的速度与不断调整适应的转型发展之路,带来的是老百姓实实在在富裕起来的生活。

  改革开放30年,全市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了大跨越: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13.0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24.60亿元。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2.51亿元,地方财力十分薄弱。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财税收入迅速提高,2007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66亿元,比1978年增长11.6倍,年均增长8.8%;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9.97亿元,比1978年增长111.9倍,年均增长17.7%。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市重点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30年间,我市财政规模快速跨过一个又一个台阶,见证了我市经济发展的辉煌历程。1994年,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2005年超过20亿元,2005—2007年,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大项目的强势拉动下,转入高速增长时期,3年间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2%,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继2005年突破20亿元后,只用了2年的时间便迈过30亿元门槛,达31.66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质量显著提高,建设经济强市的步伐明显加快。

  广大农民在小康路上疾驰迅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步前进

  “实行‘大包干’以前,生产队分的粮食少得可怜,大家经常忍饥挨饿。实行‘大包干’后,我们生活越来越好。”高州根子柏桥村民林秀兰说,“过去村里穷,村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换来的是几乎温饱不保的生活。守着一大家子人,整年手里没有几毛钱,缺医少药,缺吃少穿。村民穿得破破烂烂,住泥砖房,现在100%的人家住上了荔枝楼,绝大多数农户有了电视、电脑、摩托、空调,有的还开上了小汽车。而且读书、医疗等均有保障。”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市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前,我市有近半数农村人口喝不到达标的饮用水,现在,所有农民的“喝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30年前,农民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现在农民腰包渐鼓,不仅穿衣服讲究了,并且有更多的余钱投向住房,如今在农村,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楼也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30年前,农民向往的“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而今,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30年前,我市农村基本都是土路。如今,绝大多数村修了柏油路,乡镇通公路率达99%以上。

  “走平坦路,喝自来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读免费书,报医药费……过去想都没想过的事,如今都已经成为现实。”林秀兰说。先进的农科技术的采用,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06年,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被彻底废除,各项惠农政策的颁布实施,让农民们看到了希望,激发起多少人的创业的斗志。现在广大的农村,不光能够吃饱,还能够吃好。人们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都明显提高了。

  我国的改革开放,发轫于农村,最先受惠的是农民。改革开放在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在小康路上疾驰迅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步前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稳步攀升。现在的茂名以“三高”农业享誉国内外。全市现有耕地17万多公顷,水果种植面积28.18万公顷。“三高”农业发展较快,已经建成了粮、油、蔬菜、水果、水产、养殖、畜牧,南药等十多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水果总产量、肉类总产量多年来位居广东省首位。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总产值双双超百亿,分别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2%和35.8%,是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自1997年以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十一年名列全省前茅。电白还是省渔业、盐业重点基地,海参、龙虾、鲜蚝等享誉省内外。

  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318.40亿元,是1978年的27.3倍;随着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52元,比1978年增长40.4倍,年均递增13.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92.7元,比1980年增长了20.3倍,年均递增12.0%。

  工业强势再铸辉煌  石化基地生机勃发

  茂名素以“南方油城”著称,上世纪50年代末已是全国小有名气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给茂名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老工业基地生机勃发,再展雄风。经过30年来的快速发展,茂名已形成集炼油化工、乙烯后续加工为一体的石油化工工业体系,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炼油和石油化工工业基地,拥有1350万吨/年炼油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电力、矿产资源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县域特色工业也得到长足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407.77亿元,是1978年的87.93倍,年均增长13.9%。随着茂名通往西南和茂湛通往珠三角输油管道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增强了茂名市作为全国重要石化城市的地位。在茂名石化公司的辐射和带动下,茂名石化工业区初步形成规模,北山岭港区建设加紧进行,茂名工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业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

  30年来,我市以石化工业为依托,电力、纺织、建材、机械制造等行业蓬勃发展。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上世纪90年代初,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油头——化身——轻纺尾”的工业体系。1992—2000年,这九年是我市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生产年均递增19.0%。2001—2007年,是我市工业持续稳定发展时期,全市工业生产年均递增13.7%。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超千亿元大关,达到1002.3亿元;随着茂名石化工业园区建设的顺利推进,通往西南和珠三角的两条成品油管道、热电厂5号和6号机组、10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180万吨/年轧钢、5万吨/年乳化沥青等重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我市“三区一线”、“三位一体”的重化工业大格局基本形成。2007年,全市重化工业企业465家,规模以上的重化工业163家,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54家,其中重化工业34家,占63.0%,超10亿元企业6家。农村工业尤其是个体工业也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到2007年末,个体工业达到9727家。与此同时,地方工业在中央省属企业的带动和辐射效应作用下逐渐发展壮大。到2007年,地方工业总产值达673.9亿元,比1978年的5.9亿元增长113.2倍。1978年我市工业主要产品仅有十大类,到2007年发展到五十多个大类。2007年能源生产总量2359.56万吨标准煤。2007年发电量达到50.31亿千瓦小时。2007年,茂名原油加工量占全省的47.1%,乙烯产量占全省的48.0%,塑料树脂及共聚物产量占全省的46.2%。

  “工业立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市工业效益显著提高,拉动作用越加明显。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670家,实现利税总额141.5亿元,比1978年的4.1亿元增长33.5倍。2007年,剔除海关代征税收56.18亿元,全市税收收入为70.09亿元,其中重化工业税收收入40.55亿元,同比增长21.5%。2007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376.29亿元。1978—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9%。当前我市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茂名对未来有了崭新的定位。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国庆黄金周,市民刘女士游了一趟新马泰,回来余兴未尽,计划着明年飞澳洲大堡礁看看。30年前,“旅游”一词也许只专用在外国人身上。国人只知道“出差”,就是不到县团级,不能坐飞机、不能坐卧铺那种,挤在闷灌车里,灰头灰脸加脚肿,祖国大好河山没心情欣赏。而这还只是少数人特享。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多少平民百姓苦于没钱没粮票没介绍信而一辈子没走出方圆50公里。如今,人们有空闲就出游,还满世界游。像我市,近年来旅游人数大幅攀升,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的初步成效,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三大产业的比重变化,从1978年35.441.123.5到2007年19.441.239.4,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3.07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403.88亿元,增长68.6倍,年均增长15.7%。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增长迅速。1978—2007年,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8.1%,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7.6%,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30.5%。1978—2007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多种所有制、各种业态、不同规模的商业企业的较快发展、活跃,繁荣了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1%。金融业也不断发展壮大。1978—2007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大幅增加,2007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2.39亿元,比1978年3.61亿元增长63.4倍,年均增长15.4%。城乡经济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趋向协调发展。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37.6%,比1978年的8.2%上升了29.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持续不断提高。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作为滨海城市,在茂名,到处可以闻到大海的气息。但是,从城区到海边,还有几十公里。滨海城市不见海,是茂名的遗憾!茂名地处东南,却曾是全国、全省交通网的末梢,身在沿海,却交通闭塞,是茂名的尴尬!改革开放30年,使茂名交通能力大大加强,实现了枢纽再造。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茂名实现跨越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楼群高耸,鳞次栉比,空气清新宜人的环境平添了海滨城市秀美景观。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城市载体功能大步提升,人居和生态环境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1978—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5亿元,年均增长15.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33亿元,更新改造投资339亿元。2001年茂港区的成立,我市朝着美丽的现代化海滨城市迈出了一大步。三茂铁路、广湛高速公路茂名段、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茂名港、茂名热电厂、江门至茂名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茂名乙烯、茂名石化工业园区等一大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长期以来困扰我市经济发展的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1978—2007年,全市累计新(扩)建港口吞吐能力1646万吨,新建公路5392公里。公路里程由1978年3455公里增至2007年的8847万公里,增长1.56倍。全市电话全部实现程控化,移动电话以及互联网络遍布城乡。2007年,固定电话用户108.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13.3万户;邮电业务总量从1978年273万元增加到2007年617747万元,增长2262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我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蓬勃快速发展,呈现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我市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示范性高中建设成为全省、全国先进,先后被评为全国“两基”先进地区、广东省示范性高中建设先进典型。到2005年末,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建成,基本建成了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肝炎、鼠疫、碘缺乏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取得新进展。农村医疗保障条件有效改善,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1.3%,今年参合率又继续攀升,达100%。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广播电视“村村通”,送书送戏到基层。

  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人民生活幸福康乐

  39岁的陈叔一家三口近日如愿以偿地搬进了6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告别了三世同堂挤在20多平方米蜗居的日子。

  丽梅今年升初中了,家住化北山区的母亲常常提醒她好好珍惜眼前幸福的时光,20多年前如果有免费书读的话,她也不会因家贫而早早辍学了。

  其实,每一个老百姓都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市政府陆续加大投入,让幸福的阳光照遍每一个角落,使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

  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茂名,更改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七百万茂名人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大家真正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内容,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我市高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明显变化,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衣、食、住、行、乐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886元,比1978年的552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13.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95元,比2003年的7528元增加3667元,年均增长10.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481.36亿元,比1978年底的0.45亿元增加480.91亿元,年均增长27.2%。

  而最重要的是,我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0%左右下降到2007年城镇居民的40.2%,农村家庭的46.2%。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在不断增加。2007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2平方米,比2003年底的28.5平方米增加了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4平方米,比2003年的35.3平方米增加了3.1平方米。城乡居民汽车、电脑和电话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到2007年底,我市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0.0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98.8辆。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实惠。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2007年底,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8.47万人、23.90万人。

Tags:辉煌
茂名时空网 www.mmsk.com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打印】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文章排行榜
最新 精华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