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评论
游记
散文
诗词
报告文学
都市言情
校园文学
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
论坛交流
茂名时空
高州木刻画传人吴思志
高州美术家十人作品展
方中画禅
都市
六百户记事
2008-07-23 02:41:27  来源:茂名作家 作者:龙山废人  【 繁体】 评论:2

 六百户可能是最本市最老的一个居民区。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是成片的平房,其中也有二三层高楼房。但无论是平房还是楼房,样式都很朴素,划一,厚重,充满了工业时代的印记。我的快乐童年便是在这里度过的。

                  平房

从我记事起,就住在了六百户的平房里面。一排排的的平房整齐划一,而一排平房又分为好几户。只有左邻左里,没有楼上楼上。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平房的日子是艰苦的。但在不知艰苦为何物的小孩眼中这里却是十足的乐园。

 住在平房里,晚上会有成群的蚊子向你袭来,一不小心就会被叮上一口,留下一个奇痒无比的小疙瘩。因而蚊香是当时平房居民的必备品,现在还记得经常用的一种蚊香包装外面印着一只老虎头,很有杀气的样子。而每晚睡觉前把蚊帐里的蚊子一只只的拍死,对于我仿佛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

下雨时,瓦做的屋顶有时会漏雨,所以在漏雨的屋顶下面,大人们就会准备一只小脸盘,把漏下来的雨滴接住,不让它弄湿地面。一场雨后,脸盘里会积到半盘子的水。下雨的晚上,外面是沙沙的雨声,房顶是雨水打在瓦片上的有节奏的噼噼叭叭声,而屋里偶然会听到小水滴落到脸盘上清脆叮咚声。在雨的交响曲下,梦仿佛也特别的香甜。

对于住在平房里的小朋友,最开心的莫过于总能找到一大群年纪相仿的玩伴。童年的游戏仿佛无穷无尽,打弹珠,捉迷藏,玩公仔纸,跳房子,小弹弓,一大群小朋友追着一个皮球乱踢,把小纸船放在雨后的小水洼里飘荡,然后想像着自己就是一位船长,在海上乘风破浪。这些游戏给孩子们带来的是身与心的愉快。现在,有时会看到住在楼房火柴合房子里的小孩子,两发直的打着电子游戏,就算是赢了,也找不到对手给对方一个得意的眼神。感觉很是寂寞。

  在我们这个亚热带的城市里,夏天来很特别的早,特别的热。住在低矮的平房尤其觉得闷热。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人们会纷纷拿着葵扇,搬着凳子出平房外的空地纳凉。女人们会东家长李家短地聊着一些琐事,不时聊着聊着,就会压低着声音,小声地说几句,使人觉得很神秘。而男人们一般聊一些社会上的奇闻怪事。而孩子们还是不知疲倦地继续着白天的游戏,等到真的觉得累了,才坐下来享受晚上的凉风,记得那时的天空还很清澈,而且还没有高楼大厦将它支解得七零八落。天似一个漆黑的穹庐,上面繁星点点,天气好时会看到远处炼油厂那个高高烟囱和上面长年不熄的一团火,活像一支巨大的火炬。这支巨大的火炬很长时间以来成为了儿时的我心目中一处很神秘的处所。

                左邻右里

  记得那时的生活,左邻右里的关系都是非常好的,至少在我们小孩子心目中是这样。如平时左邻右里谁家的乡下亲戚送来了土产,如荔枝、番薯等,吃不完都会送一些给邻居民尝个鲜。大人上班不在家,把家里的小孩子放到另一家里帮忙看看,临时缺了什么油盐酱去邻居家里借一点(好像一般不用还),都是很平常的时情。作为小孩子最开心的就是中秋节,每到中秋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把桌椅摆到屋外的空地上赏月,每个的桌子上都放满了,各式的月饼,水果,田螺之类的应节食品,最开心的当数小孩子们了,这家尝块月饼,那家吃串葡萄,在银白的月光下跑跑跳跳,简直就是小孩子们的狂欢节。

而对于小孩子来说最不可思念的事情就是大人们好像都相互认识。记得小是候和母亲上街,几乎每次都可以碰到熟人,而且站在街上可以一下子就聊上半天,直到晾在一旁的我,很不耐烦地拉着母亲的衣角吵着要走时,大人们才会意犹未尽地道别。

                 侏儒

我不知道侏儒这个词是不是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但我在这里用到这个词并没有一丝的贬义。

记得上小学低年级时,每天都会由母亲接送。每天上学都要路过六百户那家皮鞋厂,而每次走这个路段时时都会见到一个穿着工作服侏儒在路上走着,应是在去上班的路上。小小年纪的我,对于一个身材矮小的侏儒侏内心充满了好奇,终于有一次又在路上见到了这个侏儒,我当时情不自禁地很惊奇地对母亲说:“你看,那个矮子。。”但想不到,刚刚还和颜悦色的母亲一下子用力把我拉到一边,还用打了我一屁股,然后恶狠狠地说:“你很高吗?不许乱说话。”当时我让母亲这一系列的反常举动吓蒙了,想哭又哭不用来,呆在哪里很不解的看着母亲。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母亲在教会我一样东西,那就是尊重。

那位侏儒不知道会不会看到我所写的这一段文字,或许他早就忘了这件事情了,但无论怎样,我都很为当初自己的无知而愧疚,在这里我想向他说知对不起,真的,对不起。

                 粮站

 粮站,这已是一个历史名词了。但我还是和它有过一面之缘。记得六百户里面就有一个粮站。当家里的米缸空了的时候,母亲就会拿上一只白布做成的米袋子去粮站买米,除了带钱外,还要带上一本绿色塑料皮的粮簿,听说这粮簿还是必带的。粮簿,这又是一个历史名词了。记得当时还有一句骂人的话叫“收你粮簿”意思就是说要这个人死,因为人死了就不需要吃粮,自然也不需要粮簿了。

  在粮站买米是没有选择的,也看不到大米。首先去到柜台出示粮簿,交钱,然后就到旁边的一个出米的孔,把米袋准备好,大米就出从孔里哗哗地流出来。小时候很喜欢看着大米从孔中哗哗流出的感觉,尤其喜欢把手放到出米孔边感受“米流”那微微地冲击手上那痒痒的感觉。小时候的我还很傻很天真,觉得粮店的出米孔就如神话里面取之不尽的出米洞那样。长大后才明白,世界上没有白白流出大米的出米洞,要吃粮还是靠双手。

 可能是当年米的质量不过关的原故罢,粮站里同还摆着两台的打米机。买完了米之后可以把米放进去,用机器把米的外层再打一遍,这样出来的米就白很多了。

 粮站除了卖米外还有其它的粮食供应,如食用油,面粉,面条等,好像都会自己流出来。

 粮站,简直就是一个充满魔幻彩的地方。

  童年的日子就如山中岁月,平平淡淡,不辩甲子,日子在不知不觉间流走,人也在不知不觉间长大,尽管没有激动人心大事,物质也不丰富,但却有一种纯纯的快乐,这种快乐就如往日的光阴一样,再也找不到了。

Tags:
茂名时空网 www.mmsk.com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打印】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